Search

[008 交換日記:沒有孩子,只有人]

蔚昀:

謝謝你跟...

  • Share this:

[008 交換日記:沒有孩子,只有人]

蔚昀:

謝謝你跟我分享麥堤和柯札克的故事,你說,麥堤相信兒童的自主權,並且相信兒童和大人可以彼此溝通、互相幫助,來自於柯札克所信仰的真理。其實,我對這位兒童人權的擁護者有點陌生,查詢後才發現,他可說是聯合國在1989年所通過的「兒童權利公約」的推動者,他在1912年為猶太兒童所創建的孤兒院,有孩子們自己選出的議會議員,經營自己的法庭,發行週報。

柯札克信任兒童「自治」的能力,讓孩子參與公共事務、提供發言的機會和自由,這種完全尊重兒童的作為,成了日後「兒童權利公約」的核心價值。你所寫的那句:「沒有孩子,只有人。」讓我深受感動,自從當了媽媽後,我無時無刻在提醒自己,孩子也是人,雖然來到世界上的時間短了一點,但終究是獨立個體,有思想、能思考、有情緒,有自己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,即便結論常與成人大不相同。

去年十月,澄澄滿一歲兩個月,我們加入了一個共學團,這個共學團有個常被當成天方夜譚的口號:「不打不罵不威脅」,別以為這句話聽起來很合理,只要在台灣的公園、餐廳坐上半小時,保證你可以聽到各種為了催促、制止、勸誘孩子所說出的責罵與恐嚇,更別說那揚在空中的手掌,有些爸媽現場不動手,但狠狠的落下一句:「回家後你就知道會怎麼樣!」

這些家長絕不會承認自己在恐嚇或威脅,他們會氣噗噗的為自己解釋:「我又不會真的打他!」、「誰叫他動作那麼慢。」、「不打不罵孩子不會聽啦!」、「他聽一聽就忘了,根本講不聽。」最後不忘補上一句:「不然你告訴我怎麼教?」

我不想教他們怎麼教小孩,但我可以提醒他們回想,自己是不是曾經覺得雜貨店裡每個層貨架上的商品都好吸引人,五顏六色的糖果在向自己招手,爸媽的催促聽起來那麼遙遠。或是曾經在無聊的喜宴會場裡,設法為自己找點樂子,鑽到桌布下、把餐盤上的花、雕飾丟來丟去,搭著電梯上上下下,最大的疑惑是這頓飯到底要吃到幾點才結束?實在無聊死了!

有多少成人無法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心情?忘記什麼好玩?什麼無聊?走不快的原因是因為路邊風景太有趣,吃不完的理由是那道菜真的很難吃。

事實上,我也無法教他們怎麼教小孩,因為我自己也在摸索中!參加共學團至今四個月,每次共學體驗都讓我覺得自己又上了一課。我本來就不打罵、威脅兒子,沒有什麼特別理由,只是因為我不喜歡他那樣對人,所以我也不會那麼對他,曾有親友質疑我的做法,認為讓孩子學會「看臉色」是正常的社交技能。

但是我真的不生氣、不想罵他、不想打他啊!他摔破碗,因為瓷碗對他的小手來說太滑溜,而且他不知道碗摔在地板上會破,打翻咖啡只是想看清楚那黑色的液體是什麼玩意,誰叫我沒把杯子放在高處?半夜不睡覺很累人,可是我也常常半夜睡不著覺,忙著打電動、看漫畫,更別說不想吃正餐、只想吃零食,我的「同理」不一定正確,但因為「同理」,讓我能夠平靜看待兒子的所作所為。他是幼兒,而幼兒在身心發展上,本來就相較於成人有諸多不成熟,應該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去配合他們的成長模式變化,而非要求一個三歲的幼童在咖啡館裡安靜品嚐甜食聽輕音樂。(坊間的教養書堅持,是孩子進入家庭,他們必須配合家庭生活,而非爸媽配合他們,這樣算不算欺負弱者?)

最近一篇流傳在FB的網路文章開頭這麼寫著:「為什麼全台灣的大人會對自己最愛的小孩又打又罵又恐赫又威脅?答案很簡單,因為我們無能為力。」文章裡陳述了幾個家庭對話狀況,大人不太跟小孩說話,沒有正常的對話可言;或以「嗯、對、喔、是」等發語詞,搪塞孩子,最常見的還是責備、威脅、恐赫,場景大概是孩子在該安靜的場合尖叫、把盛滿食物的碗扔飛、在百貨公司奔跑弄壞商品、無故打人等等,觸犯了大人的界線。

為什麼會說爸媽無能為力?做那些事的孩子本來就處於容易大叫、興奮、無法穩定情緒、肢體肌肉仍在發展的階段,他們沒有錯,只是他們的界線和爸媽的界線不同,爸媽選擇責罵或威脅,是對自己的情緒無能為力,怕孩子被他人責備的恐懼,怕自己被責備不會教的恐懼,轉而將氣出在孩子身上,也可以說是早他人一步先對孩子生氣。

在共學團的每一天,身為爸媽的我們無時無刻接受這樣的挑戰,當孩子爬樹被側目時、當孩子搶玩具打起來時、當孩子堅持從溜滑梯爬上去時,當孩子在大眾運輸工具上唱歌或大聲說話時,我們在「為了他人責罵孩子」與「等待孩子學習自己解決問題」的翹翹板上擺盪,有時我們累了,選擇直接抱走孩子終結問題,有時滿懷著愛與同理,耐心的陪伴孩子度過一道又一道成長關卡,相信他們能思考、判斷。

一定有人疑惑,這些不到六歲的孩子會思考?讓我舉個例子:共學團非常堅守「借玩具」原則,拿他人玩具前,一定要自己或由爸媽陪同去問主人可否相借,主人可以借也可以拒絕,或是交換玩具玩,絕對不是強迫分享,對孩子和爸媽來說,是很好的對話技巧與社交練習。上次,C童的玩具散落一地時,A童和B童都很想玩,A童提議:「不然我們先玩,如果C回來,我們就一起放下,好嗎?」B答:「好啊!」兩人相視一笑,就拿起來玩了,旁邊的家長一句話也沒多說,但你覺得孩子沒有思考嗎?

PS黃春明的兒童劇《我不要當國王了》是另一種兒童國王故事,推薦給你。

PPS「小綿羊電影院」太棒了!託你的福,我上網查詢發現新北市文化局「府中15」有全國首創的「嬰兒車電影院」,有設置嬰兒車停放區、多一個空位放物品;以柔和燈光取代光源全關,並降低影片音量,孩子可以進食、走動、小聲說話,可惜因為場場爆滿,我要下個月才能排入報名表,到時候再跟你報告了!

淑婷寫在正與孩子一起學習不打不罵不生氣的路上


Tags:

About author
雖然一個在亞熱帶的台灣,另一個在寒冷的北國波蘭,但是新手媽媽淑婷和蔚昀在育兒路途上感到的徬徨無助和孤單,是一樣的。她們都曾經狂翻教養書/部落格,為了自己的孩子無法像書上/網路上的小天使一樣乖巧而崩潰,千百次自問:「我是不是遜媽咪?」但是,當她們開始對話,淑婷和蔚昀發現:「原來我們已經夠好了!」這份交換日記紀錄了兩個媽媽真實的育兒心得,以及自我的成長過程,希望可以帶給讀者安慰、鼓勵,激起更多對話,讓所有的爸媽都在育兒這條路上昂首闊步。
這是波蘭媽媽蔚昀和台北媽媽淑婷的交換日記,由一樣是新手媽媽的yoyo繪製
View all posts